2010年是全球塑料业兼并重组发展迅猛的一年,塑料包装膜,塑料大棚膜,农膜,在2010年全球并购交易数及交易总额均比2009年有大幅提高,其中新兴市场的并购交易总额创下历史新高。
发达国家扛起塑料业并购大旗
根据资讯机构并购市场提供的一份报告显示,2010年全球经济在经历经济危机后逐步复苏,在这一背景下,全球经济资源通过并购等形式实现了新一轮的优化配置。2010年全球并购交易总量为1.1719万笔,比2009年增加21.3%,而并购总额达2.09万亿美元,比2009年提高22.7%,但仍低于2005年至2008年并购交易最活跃时期。
尽管并购总额有所增加,但2010年全球并购市场中超过100亿美元的大规模并购交易额占全部并购总额的比例进一步下降,由2009年的29.7%下滑至2010年的15.3%,而2008年这一比例则高达30.8%。20亿至100亿规模并购交易的并购额占比则明显提高,从2009年占并购总额的27.7%增加至2010年的33.7%。
2008-2009年间,塑料行业都被拖入了经济衰退的泥潭,各国企业都在设法寻求早日脱困之路,所以2010年各国企业断发力,势必决心从经济衰退的泥潭中解放出来的一年。
虽然许多公司继续宣布重组和关闭计划,特别是在2010年年初,但2010年我们依然看到更多企业的投资和扩张计划。
外资进驻并购下民族企业何去何从
近年来,塑料行业民族品牌与跨国公司“联姻”不断,拜耳、巴斯夫等国际一流化学材料企业纷纷进驻中国市场,成立分公司,而像德国科倍隆集团则直接收购了南京科亚公司,在吸收民族品牌优势和引进德国先进技术的同时成立了科倍隆(南京),成为中国塑料行业的领先企业。
对于民族品牌,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,为了自身的壮大发展,与跨国公司合作当然是必要的。然而,在与外资并购中,中国民族品牌需要自立自强,增强风险意识和防御能力,保证自己的正当权益。
类似的合作并购现在越来越多,然而民族企业应该增强风险意识,吸取以前案例的经验教训,并不断学习和掌握国际规则,才能充分保障自己的权益和民族品牌的壮大发展。比如,民族企业可要求在合同中明确规定民族品牌产品的生产份额、销售渠道及对象,尤其是对违约责任及赔偿条款进行细则规定。
外资开放进来的也许是“宝藏”,也许是“鲨鱼”。外方更注重市场占有率的长远性,也熟悉国际规则和相关法律,对于还很弱小、缺乏经验的民族企业而言,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外方变相侵吞,不仅获利甚少,甚至可能完全丧失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品牌和企业效益。因此,我们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防范外资并购风险的机制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