贫困山区如今在党的领导下,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扶持下,农民们的脱贫问题已经开始好转。在实施蔬菜种植项目的青松村,正在地里移栽蔬菜苗的农民刘国荣告诉记者,他家的4亩地就有3亩是山坡地,只有1亩是平地,种植的全是包谷和洋芋,一年总收入不足2500元。他们以前从来没有种过蔬菜,不懂种植技术,也没有在冬天干农活的习惯。根据对这个村的产业规划,村里的平地主要用来发展蔬菜种植,刘国荣的1亩地也要种蔬菜。“我开始还不愿意种蔬菜,乡干部告诉我们说,种蔬菜比种包谷和洋芋更赚钱。种植蔬菜种子、地膜、肥料、农药都是政府提供的,我们不用拿一分钱。”刘国荣说。
乡干部
农民能脱贫再累也值
在玉舍乡推进的产业扶贫工作中,乡里的包村干部很辛苦。
玉舍乡副乡长朱广钰是青松村蔬菜种植项目的包村干部,他告诉记者:“青松村农民以前从未得到过扶贫项目的支持,种植结构单一,生产技术落后,让他们调整种植结构,接受新的种植技术,难度比较大。”在青松村发展蔬菜种植项目,需要抢农时,所有蔬菜苗都要在农历12月前移栽完成,这完全打破了当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常规。
“为了动员农民种菜,我们就给大家算账。一亩地种包谷一年收入只有800元;种蔬菜一年可以种三季,一亩蔬菜的产出是6000斤,按5角钱一斤算,一亩一季收入就是3000元,一年三季的收入就将近1万元。村民一听说种蔬菜能够增加这么多的收入,慢慢地也就心动了,并逐渐调整自己的种植结构。”朱广钰说。冬至以后的每天清晨,朱广钰都要挨家挨户到村民家督促种植进程,还要组织技术人员到地头指导农民整地、施肥、覆盖 农膜或 塑料包装膜,同时对大棚蔬菜覆盖上 塑料大棚膜。
玉舍乡党委委员谢金凤,是石板箐村核桃种植项目的包村干部。她告诉记者:“自9月底接到包村任务后,就一直在石板箐村忙,没有休息日。石板箐村有7个村民组,散布在19平方公里的大山里,是一个有918户3606人的大村。包村工作队在短时间内要摸清农民的土地面积状况,召开动员会,组织技术培训……工作琐细繁重。我们包村工作队的4个成员都忙得不行,但是想到农民终于有了脱贫的盼头,我们心里就热乎乎的。” |